京韵运动服装,京韵运动服装怎么样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京韵运动服装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京韵运动服装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北京的民间艺术是不是京韵大鼓?
京韵大鼓是北京的民间艺术,但北京的民间艺术不光只有京韵大鼓。
北京的民间艺术还有老北京的毛猴,这门民间艺术也十分有名。
还有老北京面人,即以面粉为主料,调成不同色彩,用手和简单工具,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。
还有皮影人,制作皮影人的民间传统工艺方法。以及北京绒鸟,北京绒鸟就是用蚕丝绒制作成的花、鸟、虫、草、走兽、风景等传统手工艺。
还有鬃人,鬃人的头和底座***用胶泥脱胎,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,用秫秸杆做身架,外绷彩纸外衣,并絮少许棉花,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,描绘服饰,底座粘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,便制作成一个生动的鬃人,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,按京戏中的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,放置。
另外,相声也算是老北京的民间艺术。
老白玉霜历史介绍?
白玉霜(1907~1942),评剧表演艺术家,旦角。女,原名李桂珍,又名李慧敏。河北滦县人。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。有评剧皇后之誉,白派艺术的创始人。30年代与刘翠霞、爱莲君、喜彩莲并称评剧“四大名旦”。
白玉霜是评剧史上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演员。她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,她的嗓音比较低,鼻音共鸣好,中低音宽厚圆润,音色纯正。白玉霜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大胆革新,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。她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,而是通过表演来打动观众,白玉霜的表演***、细腻、真切、传神。她为了细腻的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,利用她宽厚甜润的好嗓子,把过去口语化的唱腔,发展成为歌唱性、抒情性的音乐,加强了唱腔旋律,形成了宽厚洪亮,低回婉转,韵味醇厚,传神真挚的白派艺术。她的唱腔平稳中蕴含着***和力量,给人一种深沉悲怆的感受。在伴奏器乐中加进二胡,在化妆、服装上也有许多创新。
白玉霜自幼随父亲唱戏走江湖,11岁学京韵大鼓,14岁改学评剧,演出于青岛、大连一带。后拜师孙凤鸣学习评剧,成为孙家戏班的主角。师父给取的名字叫桂珍,所以早年戏报用的是李桂珍的名字,成名后才改为白玉霜。
白玉霜唱红后,她母亲就拉班成立了玉顺评剧团,挑大轴的自然是白玉霜。1928年白玉霜利用旧有剧团组建成华北戏社,活动于京、津一带达数年之久。白玉霜戏唱红了,人出名了,麻烦也接踵而至。1934年北平***袁良请白玉霜吃饭,白玉霜则婉言谢绝了,***觉的没面子,便借口白玉霜的戏内容不健康,有伤风化,而把她驱逐出境。白玉霜便来到上海,这一时期她的艺术才华得到淋 漓尽致的发挥。
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与钰灵芝、爱莲君合演《花为媒》、《空谷兰》、《桃花庵》、《马震华哀史》、《珍珠衫》,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演京评两腔的《潘金莲》等剧,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视,白玉霜也声誉日隆。白玉霜的演唱艺术不仅折服了上海的观众,也使文艺界对她刮目相看。《时事新报》上刊登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、洪深、田汉的文章,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,也有报纸称她为评剧坤角泰斗。1936年,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电影《海棠红》轰动了大江南北,不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,也扩大了评剧的影响。
1937年后长期在北平演出,使年轻的评剧日臻成熟。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转,富于抒情性,形成评剧“白派”表演艺术。养女小白玉霜(李再雯)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表演艺术风格。
1942年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京韵运动服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京韵运动服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hode5.com/post/27180.html